2023年下半年“漯河好人榜”上榜人物公示
发表时间: 2024-01-26 来源:漯河文明网
按照《关于开展2023年下半年“漯河好人榜”上榜人物选树宣传活动的通知》安排,经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明办、市直工委、市总工会、团市委、市妇联、漯河市广播电视台7家单位,及道德模范代表、人大代表(政协委员)评审,并征求公安、纪检、市场监督等部门意见,推荐王刚等12名同志为2023年下半年“漯河好人榜”上榜人选。
公示期7天(从2024年1月25日起至2月2日止),若有不同意见,可在规定时间内实名反馈至市委宣传部思想道德建设科。
联系电话:0395-3128536
附件:2023年下半年“漯河好人榜”推荐上榜人选名单及事迹简介
2023年下半年“漯河好人榜”推荐上榜人选事迹简介
1.王刚,男,1985年2月出生,退伍军人,中共党员,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王庄社居民。
王刚同志退伍后,决定自主创业经营餐饮店,他始终秉持着诚实守信、奉公守法、顾客为本的经营之道,不求名利、信誉至上,十多年间他克服重重困难,从小店到大店,规模从一家店到多家店。他深知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,容不得丝毫马虎,把让顾客吃到放心实惠的食品当做对消费者的承诺,坚持亲自采购、验货,杜绝不合格菜品进入餐厅,虽然成本增加了,但没有出现一次消费者不满意的情况。他推出了退伍军人免费培训快餐技术并指导开店,先后扶持200余人开店,并要求诚信经营,带动了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。他的事迹被漯河日报、漯河电台的“沙澧追梦人”栏目进行报道。
2.何永建,男,1974年8月出生,群众,漯河市召陵区东城街道张庄村村民。
他不顾冰冷的河水和危险,在危难时刻第一个冲上去设法救助落水者,获得大家一致赞誉。2023年2月4日,正在店里修车的何永建突然听到“咚”的一声,他感觉有事情发生就赶紧放下手中的扳子,急忙往汾河水系方向跑去。当时,他看到河里有一辆电动三轮车即将被淹没,车里还有一名驾驶员。旁边的群众都十分焦急,他赶紧从附近找了一根杆子,试图将落水者拉上岸来。由于车辆几乎全部沉入水底,在水中根本使不上劲,落水者也因紧张几经尝试都抓不到杆子。何永建一边稳定落水者情绪,一边尝试一步步靠近落水者,自己的半个身子已经身处冰冷的水中也浑然不知。经过他的安抚和反复尝试,在落水者冷静配合下,最终被救上岸来。何永建荣获漯河市“十佳市民”荣誉称号。
3.孟向伟,男,2001年6月出生,群众,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大孟村人,现服役于78集团军某部。
在他人危急时刻,他施以援手,彰显军人本色。2023年7月28日晚下着倾盆大雨,在漯周路召陵镇齐庄村村口附近,一辆五菱宏光面包车与三轮车相撞。回乡探亲的孟向伟刚好路过,急忙下车查看,发现一名五六十岁的大娘受伤严重、倒地不起。他立即过去,蹲守在大娘身边,帮其撑起雨伞,避免伤口被雨淋湿感染,还脱下上衣,用在部队所学的急救知识对大娘头部进行了包扎、止血,并迅速拨打了急救电话。救护车到来后,他又随医护人员将大娘送到医院,帮助办理相关手续,直到伤者亲属赶来后,孟向伟才悄然离去。在群众知晓并纷纷夸赞孟向伟的英雄之举时,他说:作为一名中国军人,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,就应当挺身而出。
4.万德启,男,1953年1月出生,群众,漯河市召陵区翟庄街道冯庄村村民。
他义无反顾,英勇救人,在群众中广为传颂。2023年6月26日中午,家住召陵区湘江路附近的被救人李萍,带着儿子到冯庄村西沙河边采集树叶做标本,没想到孩子在斜坡上摘树叶时不小心滚到河里,眼看孩子落水,慌忙中的她也跳下河去施救,可方法不对,自己也陷入困境,在岸边的姐姐赶忙呼救。正在河堤散步的万德启隐约听到“救命”的声音,第一反应就是有人掉河里了,急忙加速往河边跑,看见一个女同志拉着一个孩子在水里一沉一浮,此时距离岸边已有七八米远,生命危在旦夕。71岁高龄的万德启来不及多想,本能地把手机等东西扔在岸边,跳进河里向他们游过去。他踩着水,拽着女同志的肩膀试图往上提,用尽力气也提不动,他只能用力顶着腰往上推,让母子俩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到空气,避免被水呛到,就这样反复一推一提很多次,万德启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把他们推到岸边,使母女脱离了生命危险。
5.王彦鸽,女,1979年6月出生,群众,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乡姬于村人,漯河星火志愿团志愿者。
她乐于助人,无私奉献,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中。多年来王彦鸽积极组织团队开展抗洪救灾、缅怀革命烈士、看望困难群众、资助关爱留守儿童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100多场次,个人累计捐款捐物达1万多元,服务群众5万多人次。在郑州7.20洪灾后,她和她的团队第一时间连夜组织救灾物资和人员奔赴灾区救灾,不顾个人安慰在受灾严重地方反复出入抢救灾民,获得受灾群众高度赞扬。她先后获得源汇区“优秀青年志愿者”、“源汇好人”、市“优秀志愿者”等荣誉称号。
6.姚璐,女,1990年9月出生,中共党员,中级馆员,漯河市博物馆副馆长。
她本着“白手起家 披荆斩棘”的创业创新精神,全身心的投入到市博物馆设计建设、征调文物、人员培训等工作,从建馆初期到现在10余年间,带领一个起步较晚的博物馆迅速成长,成功申报国家级会员单位1项、省级基地2项、市级基地6项,单位荣获国家、省级荣誉20余项。她致力于做好博物馆基础及推介工作,累计策划落地大型布展活动10余个,带领团队累计服务600多场900小时,服务10万多市民,架起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,个人推介平台积累近4万粉丝和14万赞。她本人还登上央视《寻古中国》栏目,对漯河和贾湖文化进行推介宣传。她善于创新,探索适合中小博物馆的独特的发展运营之路,形成相关课题获国家级2个奖项,省、市级6个奖项。个人荣获省“优秀普及指导员”,市“十佳市民”“巾帼好网民”等荣誉。
7.郝卫东,男,1970年11月出生,中共党员,漯河市人社局社会保险科科长。
工作20多年间,他不断学习政策、研究政策、宣传政策、推动政策落实,被誉为漯河人社系统社保政策通。他常态化对重点企业和人群开展“进企业、送政策”和失业保险政策“一对一”宣讲服务,先后80次深入县区进行专题宣讲,累计培训企业1100余家,编写发放《漯河市人社局社会保险政策解读》、“失业保险政策指南”、“稳岗补贴申报流程”、“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的一封信”等宣传册1000余份。他大力推行“免申即享”经办新模式,向企业精准发放稳岗返还资金,变“企业找政策”为“政策、资金、服务找企业”,有效激发了漯河市场主体活力。他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,大力推动落实失业保险应急稳岗返还、社会保险费减免缓等助企纾困的政策举措,为1.3万余家企业减征社会保险费7.95亿元,为5500余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2.05亿元。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系统先进工作者、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个人。
8.周会芳,女,1994年8月出生,群众;徐景莲,女,1992年8月出生,中共党员,两人是漯河市骨科医院护士。
工作中她们兢兢业业,用真情对待事业,用爱心对待病患,得到领导和患者一致好评;工作之余她们学习钻研业务,积极参加各项大赛并荣获优异成绩,为全市和单位争得了荣誉。2023年6月她们代表漯河市参加河南省第五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。比赛前夕,得知比赛场地从室内搬到室外,为使作品更生动地呈现出来,更好地与群众互动,她们利用业余时间,连续3个晚上反复琢磨练习、修改文稿,服装、道具改了一次又一次,只为让观众耳目一新,使健康知识深入人心。比赛后,她们马不停蹄地返回医院,饭都来不及吃就迅速投入到夜间工作中。经过激烈的主题赛和擂台赛,她们凭借科普作品《年轻猝死者的一场恶梦》在全省335个健康科普作品中脱颖而出,一举夺得全省第一、金奖、“王者之星”称号,创造了漯河市健康科普能力大赛的最好成绩。
9.王素华,女,1971年9月出生,群众,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教师。
她深耕教育事业30余年,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。她负责考务、阅卷及成绩处理,2023年的研究生考试,正是疫情放开时,大家都是居家状态,为了他人的健康,王素华拖着发烧的身体主动请缨,临近考试又接到需要设置特殊考?。ㄑ粜钥汲。┑娜挝?,王素华告诫自己,千万不能倒下,从考场分配到考务安排,最终她以惊人的毅力,克服重重困难,出色的完成了研究生的考务工作。她还负责漯河四高西校区录播教室的工作,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,只要老师们录课,她都随叫随到。不管哪位老师讲课,她都会主动通知他们,提前过来熟悉录播设备,查看课件是否能顺利播放。近几年,学校承办不少大型教学活动,比如市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各学科教研活动、赛课、“说文解字”活动,还有专家讲座等等,她都保证全程无差错。
10.李宁凯,男,1985年11月出生,中共党员,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中心小学老师。
他扎根农村学校一干就是16年,坚守对教育的初心和自己心中对农村孩子们的承诺,为村里娃撑起了一片天空。2008年8月,大学毕业的李宁凯认识到教育的薄弱之地在农村,他秉承不让一个农村孩子失去受教育机会的信条和信念,如愿成为一名农村学校代课老师。16年间,他本有机会到市区的学校工作,但他都放弃了,很多同事都为他感到而遗憾,他却说:“我要兑现我心中的承诺,如果我是好老师,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孩子更需要我;如果我不是好老师,城里学校也不是我的避难所”。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,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孩子们演讲和朗诵,农村孩子连普通话都不够标准,演讲和朗诵更是难上加难,他每天下午都要抽出40分钟时间教他们。他说:“希望我们农村的孩子有一天登上舞台,也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侃侃而谈”。近年来,他和他培育的农村孩子多次在全国、全省诗词大赛和朗诵比赛中获奖。
11.阎捧,女,1958年7月出生,群众,漯河市召陵区翟庄街道翟庄村村民。
她长年悉心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和偏瘫的丈夫,从不言弃,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庭。她是家中的好媳妇,多年来无微不至照顾婆婆,没有同婆婆红过一次脸。老年人体弱多病,近两年又患上老年痴呆,她不辞劳苦,给婆婆做饭、穿衣、梳头、擦洗,陪婆婆遛弯、唠嗑,把婆婆的日常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,当婆婆情绪不稳定时,她像哄孩子一样安抚婆婆。她还是一个好妻子,2023年7月份,丈夫突然得了脑出血,全身瘫痪,对于这个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,她不管多晚都要起来帮助丈夫翻身,日复一日,从不间断。天气晴好,便推着丈夫、带着婆婆到外面晒太阳、散心,进行康复锻炼。在她的精心照料下,丈夫从未因长期卧床生过褥疮,穿着干净,没有一点异味。长期伺候丈夫和婆婆使得瘦小的她关节疼痛,但她依然无怨无悔,用真情诠释了爱的真谛,赢得了邻里街坊的赞誉。
12.袁锐,女,1983年3月出生,中共党员,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教师。
“百善孝为先”,袁锐经常这样教导自己的儿女,结婚12年来,她也是这么做的,她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孩子,诠释着一个孝顺的晚辈、一个贤惠的妻子、一个慈爱的母亲的高贵品质,深深地感动、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工作,照顾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,她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年迈多病的老人,公婆身体不好,经常生病住院,九十岁高龄的奶奶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,又因骨折在医院做手术。她日以继夜,悉心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和生病的公婆,坚守在她们身边,任劳任怨,耐心地为奶奶和公婆擦身体、处理大小便、剪指甲、掏耳朵。照顾家人12年以来,她没和公婆红过脸、拌过嘴,婆媳关系亲如母女,身体康复的婆婆逢人就夸她不是闺女、胜似闺女,是天底下最好的儿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