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,起源于战国时代,最初可能与祭祀水神或龙神有关,后演变为纪念屈原的仪式。龙舟竞渡前需举行请龙、祭神仪式,祈求风调雨顺和划船平安,活动中常伴有龙船歌助兴。2011年,赛龙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粽子又称“角黍”“简粽”,由菰叶或竹叶包裹糯米制成,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。晋代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,发展出甜粽(豆沙、枣泥等)和咸粽(猪肉、蛋黄等)两大流派,地域差异显著。民问认为吃枣粽寓意“早中状元”,考生常食用以求好运。
民谚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,艾草和菖蒲被视为驱邪避瘟的“天中五瑞”,悬挂于门楣或制成艾人艾虎形状。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象征斩除不祥,结合雄黄酒使用可增强驱虫效果。